Goa 大象设计最新设计的游艇码头游客集散中心坐落于海南省万宁市神州半岛旅游度假区,直面万宁老爷海。其所在的500m海岸线结合了海岸生物栖息地与游艇港湾,将打造具有文化气息的滨海博物公园。
集散中心一方面为游艇客人提供服务支持,另一方面也是整个海岸线的文化休闲、社交体验场所。基于游艇港湾的功能属性,建筑师提取“游艇”的意象并进行诗意转译,通过率性流畅的造型线条,多标高层次的亲海体验,编织浪漫自由的滨海生活氛围。
场地坐落于游艇港湾的核心位置,海洋景观的天然浪漫与游艇港湾的现代时尚赋予场地双重特质。建筑与大海的关联,与游艇生活方式的关联,成为设计的切入点。
建筑师从“游艇”中提取设计要素
建筑师从“游艇”这一极具辨识度的滨海意象中提取要素,作为造型的起点。建筑面朝外海方向,其平面由周边道路关系交织而来,是一个封闭的不规则几何形;通过对几何形的平面切分与竖向拉伸,形成层层跌落的丰富造型;檐口偏移窗线一定范围,连续的檐口线条拾级而上,勾勒出精致轻盈、颇具动感的建筑形象,与海港中的游艇交相呼应。
位于海岸边的游客集散中心与主要城市道路之间有三百多米距离,设计通过带有方向引导性的一系列商业建筑组织起空间动线关系。
商业分为5个不到300平米的小型体量,以曲折的线性排列方式,由入口延伸到游艇港湾;商业的建筑形式与集散中心相仿,形成具有鲜明整体印象的街区空间;景观与建筑紧密配合,以海洋生态为切入点,组织飞鸟广场,热带花岛,生动围合出商业外摆空间。
远景鸟瞰图
地景建筑“Landform Architecture”是 20 世纪末出现的一种建筑形式,强调建筑屋面与景观的延续性。游艇会所采用地景建筑的做法,屋面与墙面、地面的界限被模糊,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建筑仿佛由地面自然生长出来。
工作室把翡翠绿田字格格栅应用在挑檐上
建筑位于缓坡之上,微微嵌入大地,以消解体量的臃肿感与压迫感。
北侧主入口被轻微抬升,以获得良好的外向视野,将老爷海的景色收入眼底。微微抬升的入口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建筑的好奇。
二层海景小包厢
建筑与海面相接处,是宽阔的观海露台与大台阶。台阶地面与建筑表皮采用分隔尺寸统一的石材,浑然一体。
建筑为访客提供多种标高、多种形式的亲海体验。首层面海设置大尺度镜面水景,通过镜面反射效果,将海天一色的美景引入室内休息区。镜面水景上设置悬浮观景平台,供人漫步打卡,于行走中欣赏海景。负一层露台则贴近海平面,可直接感受海风拂面、海浪声声,实现近距离亲海体验。
大尺度镜面水景
负一层亲海体验
二层享有开阔的视野,能够俯瞰整个游艇港湾,远眺老爷海的标志性灯塔。室外露台与下层屋面折板造型相结合,扶手同样采用高透的超白玻璃,最大化减少建筑构件对海景视线的遮挡。
建筑二层享有开阔的视野,能够俯瞰整个游艇港湾
游艇的主题亦贯穿于室内空间之中。建筑首层为建筑的主要功能空间,也是航海文化展示及体验区。高高的中庭悬挂动态仿生艺术装置“启航之舟”,8米长的装置使用了数根长长的仿船桨节肢装在骨干的两侧,呈波浪式上下摆动。
此外,多处互动装置帮助访客全方位接触游艇文化——游艇互动装置可模拟驾驶体验,体验区可沉浸式感受海上冲浪的自由。
室内艺术装置
万宁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阳光照度高,日照时间长。立面采用高通透度的落地玻璃幕墙,将无边海景引入室内。
四周挑檐被设置为4米深度,避免阳光对室内空间的直射,同时创造出大量遮荫的灰空间,为人的活动提供舒适的体验;灰空间作为室内外的过渡区域,缓解了建筑室内外温差大的问题。
4m深度的檐口,减少阳光直射
海风具有一定腐蚀性,对建筑立面材料的要求也较为苛刻。游艇会所采用开放式幕墙屋面系统,蜂窝铝板材料平整而耐腐蚀,既适应海边气候环境,也具有很强的自洁性,保障了建筑形象于长期使用中保持浅白明亮。
开放的屋面系统
建筑采用更为低碳环保的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快速建造,环境友好,宜回收利用。
同时,还采用了一系列可持续设计策略——主动遮阳有效降低太阳辐射对内部空间能耗影响;中庭采光天井将自然天光引入建筑核心区,降低日间光照能耗;首层镜面水景帮助调节建筑微气候。
为了确保设计精度和施工调整,数字化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设计阶段,团队对建筑形体与材料板块建立了一对一的逻辑关联,并用精确数据定位每个非标准材料的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