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上期,我着重探讨了没有设计文化的当代传统家具难的问题。但设计师在此并非没有余地,反而可以说空间还很大。
现在做家具是在当代工业化基础的条件下进行,高度发达的工业加工能力使我们与祖先在面对硬木时已不在一个台阶上了。开料、干燥、开榫卯、雕刻、打磨、涂装等技术,现代工业加工完全有更好的办法。
我们有机会见到并用比前人多很多的珍稀木材。这不要说在交通贸易都闭塞的明清,就是民国和改革开放前都没可能。如果不是改革开放、不是全球化、不是WTO,我们也没有条件看到。更多的木材,为今天传统家具设计的繁荣提供了可以实现的基础。
今天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居住条件的改善,也为家具设计提供了可以充分展开的陈置空间,设计有了更好的发挥场所。同时,在民族复兴的大条件下,民族文化的话题会吸引更多人关注。通过更多人参与探讨,对于中式家具设计的问题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接着说解决之路。也就是药方,这是最难的。
方子之一:改变对中式家具特别是红木家具的财富观。
首先要还原家具的物质属性。家具是家里的日常生活用具,我们现在更多称之为“日用品”。使用,本来是家具的第一属性。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买家具也像买股票一样,引起了大家的财富热情。的确,名贵硬木这些年升值了不少,对于这点的关注已经超出了对家具使用价值的关注。如果大众对中国传统家具红木家具的这种财富观不改变,生产者就会继续制作偏离本身属性的产品。当然,我们这个时代在金钱里迷失的也不止这一点。如果消费者一心只想到财富,没有其他要求,生产者也很难提高。
方子之二:改变对红木家具的文化观。
文化是家具的第二属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在长时间历史进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起居文化,家具则是起居文化的代表。所以,第二点要做的就是还原家具的文化属性。中国传统家具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表现的是中国传统的美和传统道德。现在做的明式家具,基本是仿明代家具。但如果把两者放在一起,就可以明显看出其中的差异。为什么?就是文化不同了。如前所述,含蓄和内敛是中国典型美的要素,这在明代家具以及很多清代家具都有体现,但在今天的中式或红木家具中找不到。现代要求的是外露、张扬,多数人认为这是"美",所以含蓄不再。再者,过去不同地区不同的起居文化,反映到家具中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家具。所以有:苏作、京作、广作,还有晋式、徽式等。今天,从南到北自东向西全国做的红木家具都一样,严重缺乏地域特点。没有地域特点也就失去了地方文化特征。如果这些不能回归到原点,仍难有好设计、好家具的出现。
方子之三:制作者需要从精神上回归。
前面很多是针对大环境提出的,下面更多则是对生产者而言的。今天的中式家具制作者做的是中国古代款式的家具,但很多人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一无所知。明为何?清为何?这些不同形制的家具产生于哪个时代,又是如何演变而来?统统不知。给了图纸就仿着做,所以出来的东西只能是照猫画虎,徒有其形而无神。这非常可怕。我们这个时代做的中国传统家具很多都缺少了神,没有灵魂何来"神韵"!因此,制作者必须从精神上回归过去,重新拾起祖先对于造物的崇敬,对于制作的尊重。比如雕刻问题,过去一个学木刻雕花的,起码要三年的学徒。雕刻技艺的使用十分谨慎,也十分考究。所有今天能看到明清两代在家具上的雕刻作品,艺术水平都非常之高。现代有了电动工具和雕刻机,泛滥在家具上比比皆是的雕刻图案粗制滥造,不堪入目。更有甚者,把一件家具从头雕到脚,没有一处能下手,何来对“物”的尊重?
方子之四:多一些创新精神。
前面提到传统家具生产企业研发的能力不足,是当前的大问题。很多企业根本谈不上设计研发,主要依靠的就是几张图纸,照着做了就卖,文化从何而谈?所以第四个药方就是红木家具生产企业要加大在研发创新上的投入,这样才可能有当代中式家具的未来。
2013年6月19日成稿于上海至哈尔滨的飞机上
沙发
板凳
地板
3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