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加拿大一直以自己的“多元文化”为傲,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的不同族群杂居一处,有着不同的肤色、母语、宗教和传统。这种多元化环境下,人们互相尊重个体的差异,体现在日常生活和管理的各种细节上。
开学伊始,学校发过来一叠表格要求家长填写。其中包括确认孩子是否有过敏体质、慢性病或特殊病症等的表格,另外还要求家长签字确认同意(或不同意)学校在学校活动中拍摄孩子的照片,并将其用于学校的新闻及手册中。无独有偶,我上ELT课程的学习中心邀请了本地电视台来拍摄图片及视频宣传片,也提前给每位学员发放了同意确认书。有两位同学明确表示不愿意被拍摄。于是,在摄制组开工之前,老师提醒两位同学外出休息,拍摄结束即把她们叫回。考虑到不同的宗教需要,在学习中心以及很多公司里,还设有一间祈祷室/冥想室。
ELT课程结束前的周五,我们举办了Potluck,即参加者各带一份食物的聚餐。一个多星期之前,就在白板上列出了名单,通报各自要带的食物名,更重要的是,注明各自的食物禁忌。这才发现,为什么在加拿大每次聚会大家都非常注意:有人不吃猪肉,有人不吃牛肉,有人是素食者,有人可能对坚果、乳制品或豆制品过敏。到了正式聚会那天,我们为每样食物都制作了一个标签,写上名字、主材和辅材,尤其是含有牛肉、猪肉、虾、乳制品、豆腐等材料的,标识得特别醒目;同时,我们将素食和非素食分别摆放在左右的桌子上。邀请别人到家里做客、或是带着食物到别人家里做客,也都需要先了解饮食习惯和禁忌。
有的时候,对于个体的尊重更加达到细致入微的地步。例如洗手间的设置:除了“男“、”女“,以及家庭式的,有的地方还有一间兼有男、女标识的。在我女儿的高中参观的时候,学校老师指着它说,这个洗手间可供“性别识别尚不分明”的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