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家店装休
创新与改善 点击:211 | 回复:0
发表于2014-04-21 02:33:18

楼主

一般人都认为,亚洲人比较重视经验,而欧美人比较重视创新。

他们所说的亚洲人,主要是指中、日、韩这个儒家文化圈,印度人、东南亚人就不一定了,他们会受到前殖民地宗主国的文化的影响。

就讲中、日、韩吧。这三国以日本的工业化为最早,因此从他们的足迹比较可以看到这些不同与欧美的文化现象。

——日本人讲究终身聘用,论资排辈、前辈提携后辈,这种组织结构,经验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二战之后,日本的工业技术水平,比欧美低,因此他们可以 通过引进来获取现有的科技。据统计,引进的成本,只是创 新的百分之一,而且把握性大,所需时间短。

——引进之后进行改善,从工业生产的角度来说,改善的成效, 不亚于创新,东京大学的今井正明教授发表过这方面的专书。

他认为创新是一种跃进式(the great-leap-forward approach),是间歇的跳跃;而改善是渐进式(the gradualist approach),是温和的、连续性的。

今井认为,创新后不进行连续的改善,效果会下降。而相反地,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会将创新的效果提高,一上一下,其实不断地改善,相当于创新所创造出来的效果,如上图所示。

所以日本人在引进欧美的创新之后,不断地改善,使他们的产品,最后超过欧美的创新者,占领全球市场。

通常新产品出来了,成本都相当昂贵,品质也不稳定。而日本人却有不屈不挠的毅力,以大量生产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同时不断地改善在生产过程中的良品率,并在产品品质的改良等各方面积极努力,最终赢得市场的竞争优势。

柯达就是这样输掉的。他们发明了傻瓜相机、数码相机,但却没有像日本人那样,转化为价廉物美的产品推向市场,反而被日本人捡起来,一一将创新者打败。

然而影响日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问题,却是它的不能创新,过去他们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技术学习,进入上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遭遇生产成本上升的速度超过了技术学习的速度这样的困境,迅速丧失国际竞争力,企业开始外逃,造成国内实体工业空心化。

其实70年代之后,日本的科技水平,和欧美相差不大了,没有太多可以引进,因此无从去改善了。他们的拿手好戏——把西方的创新进行大规模生产,以降低成本,并且以改善去提高品质,提高良品率,从而占领世界市场——这出戏没得演了。

日本不像美国,引进全世界的人才,进行创新和创业。日本是岛国,不能接受移民,移民是最具有创新精神的群体。据纽约市政府的统计,三代居住在纽约的家庭,只有5%在创业,但当代移民到纽约的家庭,则有50%以上在创业,移民是社会创新和创业的主导力量,但日本没有接受移民的能力,而它本土文化又不能创新,结局会是衰落。

反观中国,这个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我们:

——是不是也太重视经验?可能不会,我们在五四之后,就不太 重视传统了。

——我们引进技术之后,是不是进行改善?还是将之做得很烂, 然后低价求售?不像日本人,利用大量生产,提高生产力以 及精益管理,将成本降低。

——因此,我们在过去30年,有没有真正地消化西方的科技? 然后像日本人那样,将西方的创新迅速地转换成大量生产? 如果我们能做到,就能取代日本,并且成为下一个经济增长

点。

——山寨是不是创新,或许有一部分是,但愿这些山寨企业,能 逐渐脱离仿制,而进入创新。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达尼埃尔·谢赫特曼认为中国人的创新,有几个不利的文化要素:

——中国人太强调成功,不能容忍失败,太爱面子,这种文化不 支持创新与创业。

——中国文化不像美国文化,美国文化鼓励胡思乱想,而中国人不太做与主业无关 的想象。

——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太与“市场”沟通,老躲在象牙塔里,不 知道人们需要什么,而由此去创新。

但愿我们新的一代人,能走出传统文化的框框,能创新,也能改善,在这一个新的世纪,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辉煌。

 
aHR0cDovL3d3dy5qaWFnbGUuY29tL3F1YW5fdGllemkvNjE4Lw==
0
https://www.jiag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