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家店装休
深度迷失的文化——新中式设计的诞生 点击:163 | 回复:0
发表于2014-04-21 05:38:05

楼主

回应西方文化

什么是文化,文化学者余秋雨下了个定义: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他说得有点儿玄,简单一点说,广义的文化,包含社会的价值观念、科学技术、生产标准以及管理模式等等社会人的活动。

我们今天所谓的现代化,其实就是我们的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文化变迁的过程,文化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并且提供这种发展的动力。

然而我们今天的文化是什么?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Ian Morris)认为,近代整个东方(当然包括中国)的文化,都在西方的羽翼之下,最多只是美苏的两个派别的不同而已。

根据他的计算,一直到50年代,西方的社会发展指数,超过东方300点。事实是,中国从五四运动到今天,我们的文化,只是在回应西方的强势文化,我们仍然处于被动的态势。我们的体育、教育、各种社会制度、建筑甚至衣着等等,哪一样不是在回应西方文化?

欧洲的家具设计

因此,我们的家具设计,至今还是以模仿西方为主,既然我们在模仿西方,我们至少得大致了解西方家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欧洲在1460—1600年文艺复兴之后,结束了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开展了启蒙运动,这些社会革命,启发了文化的自觉,奠定了现代化的文化基础。

因此到了17世纪初,18世纪中叶(1600—1715),有了巴洛克设计。建筑、室内设计的巴洛克开始于意大利,而家具则开始于荷兰,然后传到法国,发展出路易十四。

18世纪中叶(1700—1760),法国的蓬帕杜夫人,法国王的女朋友,才华横溢,发展了女性的洛可可设计,取代了阳刚的巴洛克设计风格。

之后(1760—1830)庞贝古城的开掘,引发了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潮。

二战之后的家具设计

二次大战打乱了欧洲的文化发展历程,大战之后,由于物资匮乏,人们只求有的用就好,因此为了顺应社会的物质的需求,设计界提出的口号是“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的简约主义,或者叫现代主义。

七十年代,欧洲的物资丰富起来了,当然不会再满足于简约,因此提出“少就是单调”(less is bore)。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也要求回归到各自的特有文化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

今天的欧洲家庭,用的是线条简洁、风格明快的设计。当然,都包含了各自的传统文化的符号、颜色与风采。

法国人不会去买英国人设计风格的家具,英国人也不会买法国人、德国人设计风格的家具。

他们各自发展起适用于他们日常生活的、具有各自民族文化特点的设计的家具。

暴发户家具

今天的中国人却反其道而行。我们在市面上畅销的家具,都是“英法的经典风格中参杂了许多西班牙、意大利等古典家具中的装饰成分,如贴金箔、银箔及繁琐的雕刻”。

我们因此形成了一种十分怪诞的款式,装饰过剩、式样复杂的家具设计风潮。

许多专家学者,都对今天中国的这种“设计风潮”不解,觉得很不可思议。

——为什么现在的中国人会中意这种繁琐的设计?

——为什么会喜欢西方的设计?

——为什么会是参杂的怪诞设计?

带着这些疑问,我去翻阅西方的家具设计史(我们在回应西方文化),找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历史痕迹。

英国在18世纪末开始了工业革命,由于他们是第一个工业革命的国家,因此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在最辉煌的时候,英国的总生产量占世界的近一半。

这时的英国,资本大量集中,第一代的暴发户开始出现。

1837—1901年,英国也出现了装饰过剩、式样复杂的家具设计,这就是所谓的晚期维多利亚设计,有人管这为复古主义,更多人称呼为“暴发户家具”。

和我们的社会发展,家具设计风潮相似吗?

不过人家英国的暴发户,还用他们自己的维多利亚风格,我们呢?西方的大杂烩!这应该是拜全球化所赐,全球化送来各种各样的设计,我们因此深度迷失,造出了怪诞。

中国的家具设计

反观我们自己,被人称道的明式家具,在当年比世界其它国家的设计进步得多,而明式家具是在宋代家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代家具之所以辉煌,原因很多,主要有下面几点:

1. 明初吏治的严苛

明太祖朱元璋来自于社会的底层,十分痛恨贪官污吏,因此吏治十分严苛,当官的收入很低,贪污者会被诛九族。文人觉得当官无利可图,而且危险,因此转向“杂巧淫技”,搞设计去了。

明式家具因此是文人的、文化的家具。

2. 经济—社会基础

明代是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杭州的织布坊,已有雇工几十甚至上百人的了,财富也开始集中,民间已有大批富人,用得起豪华的家具了,甚至相互追逐奢侈,引进东南亚的木材(异木),相互炫耀。

3. 工艺与材料

明代的家具制作工艺,比如榫卯结构、大漆等,都已是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中国本土的阔叶林资源短缺,加上明代与南洋的通商频繁,很容易就可以取得东南亚的硬木,起先可能是无意识的,后来是有目的的砍伐,到清代中叶,南洋的原始森林,都被砍光了。

明代末年,一直到清代,贪污又盛行了,文人都当官去了,升官发财,因此也就不去搞那些杂巧淫技了,不搞设计了。

剩下大批工匠,他们没有多少文化,只能拼命搞雕刻,越雕越复杂,因此清式家具,是工匠的家具。

到了今天,文化人也搞家具设计,但由于文化已迷失,所以搞不出什么名堂来;工匠的技艺也一般,因此现今的所谓红木家具,变成卖材料。

从农业社会还没有转过来的中国人,争吵最多的,是家具的材料。

中国的后现代主义

中国的现代化是所谓“后发外生型”的,在被动的状态下接受西方的冲击,家具设计因此“食洋不化”。

一般来说,人们对现代化的认识,大都经过三个层面:

·器物层面:接受西方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

·制度层面:企业所有制的改革,现在已很少有国营的家具企业了

·文化价值层面: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这一层面。

根据莫里斯的判断,二战后东方的发展,非常迅速,东方的社会发展指数和西方越拉越近:

                                 西方         东方       

1900年                       2.4     :     1

    2000年                       1.6     :     1         

不是50年代之前的300:1了。

莫里斯甚至估计,假如21世纪的东西方社会发展速度,和20世纪一样,那么最迟到2103年左右,东方的社会发展会超越西方。

这里说的“社会发展”,指的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层面的发展。

他所说的东方,其实主要指中国,在这样的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下,有可能出现民族文化的回归。

这是中国的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当然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和中国的社会发展速度应该是同步的。

然而,只有文化的回归,有了强势的文化,才有可能变被动为主动,才有可能让别人来回应我们的文化。

这不但是中国的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也是新中式的兴起。

其实,中国的新中式家具设计,发展不是那么难,我们有北欧设计为范本,北欧的家具设计,基本上是继承了明式,他们的继承,须经历双轨转换:

中→西

古→今

而我们继承自己的传统,只须要单轨转换:

古→今

所以在技术上不是那么困难,当然我们不一定要照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强调的是文化传承。

关键在于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认同了没有。

然而,建筑设计师王澍,就是继承了民族文化,才得奖。家具设计也一样,只有继承了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出大师。

可喜的是,新中式逐渐抬头。这次在东莞展,就比往年多了许多新中式设计,设计奖的金银奖全都由新中式囊括。下面两组设计,使我们看到了新中式设计的希望。

以传统家具的洗面架的部分造型来设计中国传统家具,特点是:

i)简洁

ii)用材少(同时采用橡木)

 
aHR0cDovL3d3dy5qaWFnbGUuY29tL3F1YW5fdGllemkvNjIwLw==
0
https://www.jiag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