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家店装休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 点击:201 | 回复:0
发表于2014-04-21 05:41:29

楼主

4月29日在北京附近的香河,举办了中外家具业的对话会。

我带领了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会员国,参加了对话会。由于日程与意大利的米兰展冲突,因此其他会员国没来。

日本在高山市市长国岛芳明及零售商SH会的川崎老先生的带领下来了二十多家企业,中国方面也有20-30家企业参加,可惜来的大多是零售大卖场,和家具业没有直接关系。

因此中国人比较感兴趣的是请日本企业来开店,来参展,日本企业呢,强调他们的质量与高价值,希望卖给中国的消费者。

我觉得这个对话会因此狭窄了。日本的产品质量好没错,尤其是高山地区的所谓“飞马单”家具,在日本也是贵出名的,他们知道中国市场有一部分“非常高档”的家具市场(比如前些时候,达芬奇做的那个市场),因此跃跃欲试。

我告诉国岛市长,日本企业恐怕取代不了这个市场,日本人也属于东方文化,内敛含蓄,他们的高档家具也属于那种“内在美”,和张扬的西方文化、意大利那种夸张的奢华不一样,而中国的那部分所谓“非常高档”的市场,要的就是张扬。

其实,中日家具企业家的对话,应该扩大内容。

日本方面,除了寻求了解中国的市场之外,应该也要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的机会,在全球化的时代,生产工厂只有在成本最低廉、生产最大效率、供应链最完整以及市场最大的地方开工厂,毫无疑问的,中国在许多方面都符合这些要求。

当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与泰国,在各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

中国方面,除了对日本市场,或请他们来开店感兴趣之外,其实应更注重于研究和学习日本企业的管理与技术。

虽然日本家具的设计不怎么样,但他们那种精益求精的质量追求、他们那种非常高的生产力,以及他们在技术与市场营销的创新等等,都是中国企业家急需学习的。

中、日之间在这些方面的差距非常大。

比如说生产力与生产方式,我们对比一下吧,日本的家具企业大约在一万家左右,从业人员约十万人,而生产值却高达人民币1,278亿,相当于每个人每年的产值为88万元人民币(注1)。反观中国,家具企业有5-6万家,从业人员500-600万人,产值估计达12,000亿。我们的产值是日本的十倍,但从业人员却是日本的50-60倍。

生产方式中日之间也很不相同,中国工厂从头到尾自己干,从开料——干燥——备料——机加工——组装——油漆。

产品呢是什么都做,床、餐桌椅、书柜……

近年来好一点,有些工厂买进干料,甚至规格料,部分零件也外包了,因此提高了一些生产力,而日本的工厂,分工十分普遍:

·只生产单一种产品,比如椅子、书柜、书桌、茶几,甚至一个地区只生产一种产品,比如静冈专生产梳妆台。

·各工段生产细分,一个工厂只做一两种零部件,比如抽屉、台面,而组装工厂也专业化,只组装某类家具。

因为这样,他们才有如此高的生产力,产品也规格化了,个别工厂投资减少了,对工人技术的要求降低了。

马来西亚的麻坡的家具企业,也是这样子的生产方式,效率也非常高。

这才叫产业集群(Clustering),是真正的,从里至外的集群。而中国许多所谓的产业集群,充其量是将相同的企业集中在一起(Group Together),大家同床异梦,大致上还是各干各的。

再让我们看看日本的家具零售业。

日本的家具店大约有21,000家,总销售面积大约为685万平米,总销售额为1,746亿人民币,从业人员为10万5千人,每平米的年销售额为25,490人民币(注2)。

中国目前的内销市场有多大?只能估算,没有准确的数据。

让我们回顾一下从1999年到2003年,这五年国内家具的需求情况。年平均的内需增长为10.37%(注3)。那我们以此比率来计算,到去年2011年,国内的内需市场,应该是在2,000亿人民币左右(2003年是1434亿)。

反过来看看国内的家居卖场,2005年的估计(注4),是2,000万平米,今天至少是4,000万平米(注5)。

我们将以上这两组数字拿来比较一下,这2,000多亿的销售总量,分摊到这些销售场地,每平米每年只分得6,000元不到的生意量,相当于每月每平方米的营业额是500元。

和日本的家具零售业相比,我们的零售市场对他们是没有吸引力的。

但中国的统计数据比较混乱,内需10.37%的年增长率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比例。有人认为,这十年来内需年增长超过20%,那卖场每平米的销售就翻一番了。同时,日本的那数据是出厂价,中国的数据我不知道是出厂价还是零售价,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真实的结果。

 
aHR0cDovL3d3dy5qaWFnbGUuY29tL3F1YW5fdGllemkvNjIzLw==
0
https://www.jiag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