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前几天到邢台去参观一间家具厂,是国营老厂改制的,得到的印象是:
——规模很大;
——设备不少,而且名牌居多;
——什么都做,从沙发到实木到三聚氰胺,7-8类产品;
——工人很多,3000多人
——以内销为主
参观后坐谈,我提出意见:
·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因此除关键设备、重活设备,比如四面创、大砂光机之类,需要好设备之外,其他设备可以用就行,5-10年更换一次,为什么呢?
1. 有新科技、新功能的设备出现,可以更换;
2. 符合工厂的发展。工厂产品改变了,设备可以轻易更改,不会因为太贵了不舍得更换;
3. 随着工厂的工人年龄的老化,应更换一些省力气的设备。
许多管理人员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有一位老总对我说,他的厂是老工厂,很多女工年纪已40多了,干不动了,正想办法让她们退休。我听了十分惊讶,为什么只有40多岁就干不动了,一看才知道工厂没有考虑这些,体力活很多,其实只需稍作更改,体力活可以大大地减少。这40多岁的工人,其实是最好用的,他们和工厂已经磨合好了,保有工厂的所有技能,这应该是工厂最大的资产。
目前全国的工人平均年龄都在35岁以下,然后我们到处在喊工人短缺,其实是我们不肯为他们着想,改变设备去迎合他们。
4. 另一点我还谈设备。我参观过四川的一间大家具厂,板式的,买了好几亿的外国设备,然而生产线十分粗大、笨拙,板式家具如全程自动化,工厂的工人应该很少,但这厂还用了两千多个工人。
我当时就提出,工厂的设备应量身定做,采购设备务必要适可而止,不能贪大求洋,否则你多少年的利润,都被设备供应商拿走了,家具企业赚钱越来越难,要好好使用那一点利润。
我们的大学,有木工机械这一门,但没有:
a) 生产排程设计。一个产品应用什么设备,如何排程,才能达到最高效率,我们缺乏这类的学科,也缺乏这类的服务。
b) 廉价自动化。如何将现有设备连接起来,减少工人数,并且是廉价的。日本丰田汽车一开始在生产力上赶超欧美汽车厂,用的就是这一招。
我们的大学学科一样缺失,社会上也没有这类的服务企业。
·另一点关于产品。我认为一个工厂,生产那么多种产品,少有能做好的,广东俗语说:“一个人周身都是刀,但没有一把利的”。
工厂不论大小,都得做精做专,都得有拳头产品,不能什么都做。我举例:做沙发的华达利,都8间工厂了,但只集中做皮沙发;全友就只做板式家具;马来西亚有一间很大的工厂,叫叶氏木业,老板是台湾高雄人,投资几千万美元,就只做两种产品:上半年学习桌,下半年日本式的茶几(kotatzu),全都出口日本,各占日本市场七成以上,这企业是做精做专的最佳案例,轻轻松松赚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