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三月的广东的家具业,和以往一样的热闹,展览会一场连接一场,买的、卖的都忙不过来。
大体看过之后,还是和往年一样的感慨:生产制造技术是进步了,可惜设计不但没有进步,还在倒退。
这再一次印证了:硬件的改善容易,软件的改进困难这句话。
今年的设计大体上是:
——大实木;
——所谓的法式后现代(?!)
用很大的材料制作实木家具,同时一再强调全实木,和去年一样。这些我去年都讲过了,不再赘述,反正就是这样了。
另一个设计“特点”就是所谓的法式后现代,我听了觉得好笑。
什么是后现代?
我过去好像解释过,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二战之后,世界物资缺乏,因此在设计上顺应这种物质条件,提出少就是多(less is more)。这就是所谓的简约主义,讲白了,就是有的用就好。
这个时期是意大利人的天下,当时亚非拉各国尚未兴起,意大利人首先于欧洲搞这种国际式的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他们的工资在当时的欧洲最低,因此产品卖全世界,风靡一时。
然而到七十年代之后,和平了几十年,世界物资逐渐丰富起来,人们终于不满足于“有的用就好”,觉得少就是单调(less is bore)。因此提倡个性化及民族性。
这就是后现代主义。
我们的许多搞设计的人,不明白这种物质条件决定了设计思潮的规律,至今还在迷恋意大利的设计。事实是,意大利的家具出口已不到中国的20%。为什么呢?除了价格因素之外,他们那种国际风格谁都能做,不要国际风格就搞后现代,各国有各国的民族性,法国有法国的家具,英国、德国都有各自的,更何况,还有“个性化”的。
意大利因此玩不转了。
我们今年展会中的所谓法式后现代,不就成为了笑话了吗?什么时候轮到我们的设计师去演绎法国的民族风格的设计?我们懂得多少法国的文化传统?
笑话还在后头。
和我一起的意大利米兰的卡罗教授,非常惊讶地问我:“中国很多同性恋的人吗?”我对他的问题相当错愕:到底怎么回事?
原来在欧洲,那种有点法式,床头木框部分是金银等金属漆,床头板以紫色等暖色调软包的家具,是同性恋人常用的家具,以营造气氛。
而我们,在展会上,这类设计今年很普遍,不怪得他“大惊小怪”了。
我们懂得欧洲的文化吗?我们懂得法国的文化吗?说什么法式后现代?!
就好像我的荷兰设计师,在布置展厅时,将中国古代的尿壶摆在客厅的玻璃柜里,将骨灰罐放在碗碟柜里当装饰,你会觉得可笑吗?
今年的建筑普利兹克大奖,颁给了中国的建筑设计师王澍,评委会主席的评语是:“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溶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颁奖时大会称赞他“能够唤起往昔,却又不直接使用历史的元素。王澍的建筑设计,具强烈的文化传承及回归传统”。
虽然以外国人的视觉来评判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有点让人不舒服的,但是至少,他指明了一个方向:设计必需立足于自个儿的历史文化传统。这点,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