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日前,嘉兴试水玻璃瓶分类回收,据了解,此项目由国家发改委和日本相关机构合作开展,目前全国只有嘉兴、贵阳、西宁、青岛4个城市在搞试点。在垃圾分类处理的路上,“走”肯定比“站”要好,因此,敢于试水的精神是可贵的,然而,试水的效果能有几何?这个问题令人担忧。
垃圾分类要处理好,起码得有三个前提条件:回收企业能处理好分类垃圾、有垃圾分类回收的装置、个人有垃圾分类的知识并愿意去做。从目前情况看, 企业处理好分类垃圾问题不大,另外,此次设立了“无色”、“茶色”、“绿色”3组专用回收桶,用于回收不同类型的瓶子,回收的装置也有了,还缺什么?缺的 是个人有垃圾分类的知识并愿意去做,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即便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也不见得会按要求去做。作为试点社区,松鹤社区的党委书记骆霞说,社区 曾挨家挨户上门发放过玻璃瓶回收的宣传资料,大家虽然认可这种环保理念,但多年积习一时难改。
积习为何难改?难在没有真正解决垃圾分类处理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小区设置了分类垃圾桶”与“垃圾很好地得到了分类”两者之间,暗含着一 个管理逻辑前提,那就是人们的素质很高。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尽管垃圾桶设置得很科学,但不能排除一些居民因素质或习惯问题不按设置要求来办,一旦有人没有 按分类投放垃圾,就会出现“破窗效应”,导致垃圾分类形同虚设。此外,很多时候,垃圾没有分类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人的素质或习惯,而在于垃圾桶设置得不够方 便。这些“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不解决,垃圾分类处理很难搞起来。
垃圾分类处理得好不好,还得看处理垃圾分类的人怎么做。要让每个人按照分类要求来做,还得在管理设置上想办法。德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他们几乎每 户人家都有4个大垃圾桶,绿桶装生物垃圾,蓝桶装废旧报纸等,黄桶装塑料包袋、饮水瓶子等,黑桶装另外的不可回收垃圾。分类垃圾桶入户,解决了垃圾投放的 便利性问题,再辅以相应的知识宣传与惩戒措施,这样应该比简单地在公共场合放几个垃圾桶更有效。当然,这样做费用不会小,不过,据了解,我国城市生活垃圾 年产量达亿吨之多,而九成的生活垃圾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此外,垃圾不处理好还会带来巨大的环境污染,这笔账算一算,该怎么办,不言自明。(来源: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