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家店装休
设计荟:领略法式艺术生活---19位法国艺术大师76件作品 点击:1276 | 回复:0
发表于2014-12-12 09:03:50

楼主



图文提供 法国艺术家联合会


  恰逢中法建交50周年,法国艺术家联合会与设计荟•拉法耶艺术设计中心联袂呈现本次“法国艺术之旅——法兰西生活艺品”展览及系列活动。本次展览将展示19位法国艺术大师的76件作品,并将有多场主题沙龙在展览期间举办。旨在为观众呈现法国当代顶尖手工艺与艺术创作精品,搭建中法文化交流的桥梁与平台。
  中法文化的交融源远流长,而上海自开埠以来,就是中西融贯的焦点与结晶。上世纪三十年代,由邬达克设计的新古典主义建筑——辣斐大戏院落户原法租界核心地带复兴中路323号,这里一度是上海戏剧演出的中心。时光流转,气象变迁,2014年初秋,焕然重生的辣斐大戏院华丽转身成为全新的“设计荟•拉法耶艺术设计中心”,落地新天地板块;而文化的纽带从来不曾间断,远渡重洋的法国艺术大师与艺术作品又将在这里粉墨登场,继续着复兴中路323号作为中西文化融贯、展示与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本次“法国艺术之旅——法兰西生活艺品”展览及系列活动在设计荟•拉法耶艺术设计中心展示的76件作品使用丰富的材质,从陶土、烟熏土、木材,到金属、织物、漆器等,艺术家钟情于材质的矛盾性,结合他们对于不同文化交融的认知,通过艺术和技术的碰撞,赋予了它们崭新奇妙的神采。这批作品有的探讨人类的脆弱性与美,有的关注朴实原始的力量,有的充满幽默感与诗意,有的又邀我们走进一个异想天开的世界。这些创作集中表达了法国当代艺术界、手工艺界对“法式生活”在风格和可能性上的思考和探索,诠释了多元性的生活方式。
  文化的流转、传承与变化美妙而精彩,让我们徜徉在这历史的见证中,在“法国艺术之旅——法兰西生活艺品”的展览中,去体验碰撞的火花,享受交流的乐趣。


              马克•阿尔伯特               

                                                                                                 Marc Albert

生于1964 年
常居法国塔铁尔





  马克•阿尔伯特是瓷器雕刻家,曾就读于马赛高等艺术学院和巴黎高等装饰型艺术学院,是当代瓷器艺术的一颗常青树。他选择陶土作为其艺术呈现方式,并在舍弗勒法国瓷器学校接受过专业培训。马克•阿尔伯特非常亲睐素瓷,他的作品通常都偏移中心线,追求固定住片刻的动感,仿佛一段舞蹈的一个片刻,一股气流的一个瞬间。他最新系列的作品《卡特琳娜》塑造女性形体,以当代的眼光,个性化的模式来重新审视这一经典形态。马克•阿尔伯特的职业生涯中不乏神来之笔,比如在跨西伯利亚的一件长50米的壁画作品,这件作品于1985年在天安门广场陈列展示。


尤秀科



法比安娜•奥作

Fabienne Auzolle

生于1967 

常居法国式尔兹


礼服


  法比安娜•奥作毕业于法国杜培磊高等应用艺术学院,舍弗勒国家制造业学院,陶土工艺中心,卢浮宫学院和索邦大学,在此期间,她都向世人证实了她在陶瓷方面的才华,同时,她也掌握了布基纳法索的原始陶瓷制作工艺和意大利的上釉技术。她的艺术风格结合了文化与时空,载着信仰和谜团,传载着各个元素的力量,描述一个女人可以成为理想的,捉摸不透的,充满幻想的,或者轻浮的,充满活力的,刻薄的。



生命之树(千华)




索菲•巴渝

Sophie Bayeux

生于1967 年

常居圣约那



Happy 幸福


  索菲•巴渝曾就读于高等艺术学院,而后在装饰艺术领域工作过,然后再转战陶瓷领域,接受了三年专业培训之后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她以烟熏土创作墙壁雕刻,通常以敏感话题作为灵感的来源,比如战争,磨难,饥饿,种族歧视等。她独立创作每一小部分,然后再把它们粘回墙上,仿佛一个巨大的拼图,加上闪闪发亮的金属元素,仿佛一墙壁的珠宝。


美少年


贞娜•博纳法迈克李爱丽

Jeanne •Mercuriali

生于1980 年

常居法国夏培尔


把手的游戏3


  贞娜最近几年都不断往返于其在法国和中东地区的工作室,她的作品将传统理念和当代形体融会贯通。贞娜在也门将陶瓷技术练就的炉火纯青之后就去了巴勒斯坦,在那里她受到古老瓦罐的启发,创作了《小把柄》系列。为了纪念她每经之地,她着重用当地粘土来进行创作。这种简约至极的工作方式正式其精简主义的极致表现,她后来也将这个创作精神带回了法国。



把手的游戏 1 



卡布里

Capri

生于 1957 年


常居于法国克里希


 乌鸦与狐狸



  卡布里曾在奥利维也学校学习纺织专业,而后开始其设计师生涯,在这段时间内,她有幸尝试陶瓷艺术并且由此决定成为一名陶瓷艺术家。她现在在此领域已有超过15 年的经验,受到其在乡村成长童年记忆的启发,她创作了一些列动物寓言集作品,她的砂石动物雕塑作品包括各种动物,比如兔子,昆虫,猪,鱼等等,这些作品都耗费其大量心血,也正因此,她所创作的动物系列作品栩栩如生,仿佛它们有自己的身体动作,言语表达和幽默感。在这次设季芸展出的作品中,卡布里主要表现的是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人们的既成的偏见。此外,法国十七世纪著名的诗人和道德家拉封丹的寓言故事也被卡布里赋予了当代的幽默感。



妄想成牛




索菲•达拉洛萨

Sophie Dalla Rosa


生于1980 年

常居法国巴黎



齿轮


  索菲曾就读于法国斯特拉斯堡高等装饰性艺术学校,她尽其所能的以想象出来的纺织方式来创造小雕像或者其它充满诗意和谜团的物品。她以雕塑的眼光来审视钩针技术。和其它当代艺术幻想异样,她的作品也独具特色,通常受到大自然的启发,以绒球或鹅卵石来创作出这些人们所谓的生活中无关紧要物品,索菲的这些才能也被用于高级时装,电影业和设计领域等。


好奇3




        安妮瓦莱丽•杜邦                

Anne•Valérie Dupond 

生于1976 年

常居法国



卡米耶 克劳德


罗丹

  安妮瓦莱丽的作品材料中充满了对比:男与女,贵重于谦逊等等。另外,她的作品也有着无处不在的幽默与嘲讽,比如在《大男人》这个系列中,让男性艺术师以传统的诸如大理石等高贵材料来凸显传统男性形象。面料和缝制则影射女性,在此和男性的对比下,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嘲笑长时间以来以男性为主导的艺术界,并以此来尝试男女平等。这一系列作品也凸显历史在法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另外,安妮瓦莱丽也有多次与世界著名品牌合作的经历,如高田贤三,巴黎春天等。



雨果



伊莎贝拉•埃米尔克              
Isabelle Emmerique
生于1957 年

常居法国哥伦布




女性之门





   约翰•噶兹达          
Jean Gazdac
生于1956 年
常住法国奥顿


扳手


不可能绞刑


  噶兹达擅长将熔融的水晶盒其它材质相混合,比如木头,金属等,来创作独特的雕塑作品。由于他所用的材料十分脆弱,所以他所创作的物品已经失去了原本实用的功能,那些工具类的物品就完完全全的变成了纯粹的艺术品,无使用功能,脆弱,荒谬但很美丽。每件作品都有其特殊意义,比如《不可能的十字架》,主要内容是手指甲不能穿透皮肉,和榔头会在刚刚撞击的那一刻破裂。他的作品质疑人类的脆弱性和美,就这个层面讲,噶兹达的作品具有普适性。


趁热打铁



贝特朗•拉孤儿
Bertrand Lacourt
生于1963 年
常居法国阿科尔



 班步璐


夏德罗



  贝特朗曾就读于布勒学院,并在奢侈品专柜领域工作了近二十年,而后回到源头,即木头加工业。他所做的家具是直接从木桩开始加工的,并且一件作品都是来自同一个木桩,浑然天成,好像一艘艘独木舟。他的设计符合当代潮流,简约至极,由此,材质本身内在的优势得以凸显,木质材料的纹路,质地都跃入眼帘。木质家具制品具有实用简单的特色,因此木制品给人朴实的感觉,能焕发树木原本最有力量的一面。




夏洛







     劳伦斯•乐和尔               

Laurence Lehel

生于1967 年

常居法国福莱特



巴拿马(女鞋)



  劳伦斯曾就读于昂热美术学院和久负盛名的巴黎高等装饰性艺术学校,后作为服装设计师服务于一些大牌高级服装,比如寇衣和圣罗兰。最近几年,劳伦斯一直从事纸质雕刻。纸质是其钟爱的材料,她擅长用报纸类的花纹来创作独特的艺术品,装饰品,服装,甚至昆虫。她通过巧妙地撕裂,黏贴,整合报纸或杂志上的文章和图片来创作个性化的,充满幽默感和诗意的艺术品,她的作品被称为“纯粹的纸头”,深深扎根于法国文化中,正如我们在此向您呈现的这一系列作品。



我们俩(上衣)



       梅熹                         
Marie Minhac
生于1960 年
常居法国




折射1


红金抽象画


  玛丽•民那毕业于法国杜培磊艺术学校,她起先是学绘画的,这使得她有着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她也自行创作陶土雕塑。2001 年,她布里埃上釉法,从此给我们带入了彩色世界。她也不断尝试将她的作品里混入砂石等物质,以寻求全新的方式来重申这一古老艺术。她的壁画结合传统与现代,邀我们进入她个人的异想天开的世界。



群星




 

阿涅斯•尼沃
Agnès Nivot
生于1955 年
常居法国巴黎


 环 ( 三联画)


环(黑、棕)


帕斯卡•乌代 
Pascal Oudet
生于1972 年
常居格勒诺布尔近郊


碗筷


  帕斯卡•乌代从原木和石头中汲取灵感。阳光,雨水,霜露,所有的这一切都能体现材质的精髓。在乌代的作品中,他尝试着通过对木头表面的不同处理来强调木质的的特性。他专注研究个别树木,通过超薄的近乎透明化的树木切片,来制作木条,这是其工作区别于他人的主要方面。大多数时候,他十分明确自己想要设计的艺术形态,然后就由此有目的的去寻找特殊木材来达到他想要的效果。


茶壶



玛丽诺埃•罗爱格朗日
Marie•Noelle Ronayette Grange
生于1952 年
常居法国付卡奇


呼吸


  玛丽诺埃毕业于专业陶瓷学校,并在法国雕塑家弗朗索瓦•赫尔曼的指导下完成学业。她的作为通常围绕人体,尤其是女性的形体,可以通过以一个身影,一件衣物等欢快的方式呈现。她致力于通过态度和移动来激发情感。同时,她也创作了一些日用品形状的作品,比如超大的超子,刀叉,蜡烛,球星花瓶等,都已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给于参观者惊喜。


螺纹叉勺





卡琳·斯特梅尔           

Karin Stegmaier

生于1956 年

常居法国斯特拉斯堡近郊


水片


  卡琳•斯特梅尔与1982 年期做陶瓷艺术品,她自此也开始和玻璃器皿打了十五年的交情,这当中当然充满了磕磕盼盼。她在陶瓷领域的经验使得她在处理玻璃制品方面更大胆更创新。对于卡琳•斯特梅尔来说,玻璃只是固态的水,我们可以通过他的《玻璃•水》这一系列作品中领悟到这一点,她想表现水的捉摸不透,她眼中所谓的水只是固体载体和可触摸载体的缺失。她主要受到大自然的启发,由此想呈现一个过渡面,一个变形体,这个中间阶段连接动与静,浮夸与永恒。



花盆



田 文 
Wen Tien
生于1963 年
常居法国蒙彼利埃



旋转的脊柱



  田文生于台湾,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包括唐宋时期的青瓷等。然而,当她决定定居法国时,她才充分意识到粘土作为纯粹的艺术材质的功能,并由此开始学习塑模,上釉,烧制(日本炭烧)等。这也展开了她不断追求简约风格的艺术形态,简简单单的轮廓线就可以就可以使作品意义丰富。她在这些作品里都是从台湾文化中吸取精髓,并将之化为当代艺术,介于西方的严谨和东方的灵性。

无题




亚历山大•托列
Alexandra Tollet
生于1984 年
常居法国圣莫佛西



小石子二号


托列毕业于陶瓷专业学校,接受过良好的培训,有高级艺术学士学位,也有刺绣资格证书……可以说,她是一个十分好学的人。不过最重要的是她对于陶土的热爱:可塑性强,富于空间,体积,形体上的曲线,这都让人想到抽象的概念,形状和背景。另外,绘图是其作为陶瓷艺术家的重要工具,通过描绘这些物品,这些原本黑漆漆的物品加上现在绘画技术,使沉寂的物品散发出新的魅力。



小石子二号


安妮•瓦尔德
Anne Verdier
生于1977 年
常居法国圣维克多


*3



  安妮•瓦尔德在法国和英格兰学习陶瓷艺术,后来又奔赴波兰进行深造。她是火泥雕塑家,同时也用釉,瓷和石头等材料混合在一起,在高温下烧,然后将它们打碎,正是这打碎的这一刻成就了她的艺术作品,这些碎片的形状,边角都是其作品之一。她的作品是精准和未知的结合,所谓精准是因为瓷的质量,青瓷的质地都是控制的,所谓未知,是因为烧的过程和打碎的过程都是难以预料的。而她正是尝试去了解这些变化所能带来的各种假设。



*1


  本文为家具在线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和链接地址。未经许可请勿随意删改文字,家具在线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谢谢。

 
aHR0cDovL3d3dy5qaWFnbGUuY29tL3F1YW5fdGllemkvOTI4Lw==
0
https://www.jiag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