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5G”:无人配送迈出新步伐
其实, 「 无人配送 」早已不是新鲜稀奇的概念,快递、外卖公司应用无人机,无人车等信息科技开展餐饮、快递物流配送的方式早在2017年就已提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及5G的逐步建设,时至今日,无人配送已经成为各大巨头的发力点。
MAI shop
美团 AI智慧门店
十一期间,美团在即将开展冬奥会的首钢园落地了第一家 AI 智慧门店——MAI shop。无人微仓+无人配送,实现门店仓配的自动化分拣、3km 范围内无人送货。
用户下单后,MAI shop 内的无人微仓接到订单需求,传递给 AI 调度平台安排生产订单,将订单指令发送给智能分拣货架,然后运输 AGV 在不同货架间收集订单商品,最后送至交接柜,由门店运营者骑手打包放到无人配送车。经由无人配送车将商品送达给用户,这一系列流程的订单运作才算完成。
区别于以专员运营为主的无人零售店,“美团的 MAI shop 想要做一家由骑手负责运营的智慧门店。”美团无人配送开放平台负责人陈娜表示。这样来看,美团数百万的骑手经营店铺,成了天然的优势。
从各项数据来看,目前,美团MAI Shop首钢园店已在十一长假的试运营中的运输数据为17分钟平均送达、95%订单全无人配送完成。
效率上,以100平米无人微仓为例,每小时能出200单,平均出单时间为200秒,70%的订单可以在120秒出单。
大大秒杀人工店。
“小蛮驴”
阿里巴巴物流机器人
今年云栖大会上,期待已久的阿里首款物流机器人惊喜亮相。这是一款面向末端物流场景、提供最后三公里配送服务的智能机器人——“小蛮驴”
以“蛮驴”代以物流配送,确实有种“使命必达”的暖萌属性,与此同时,阿里还期望这款物流机器人能够做到蛮聪明、蛮能干、同时也蛮安全。
事实上,“小蛮驴”集成了达摩院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具有类人认知智能,大脑应急反应速度是人类7倍。
因此在物流运输过程中能轻松处理复杂路况,能聪明选择最优路径;充4度电就能跑100多公里,每天最多能送500个快递,雷暴闪电、高温雨雪以及车库、隧道等极端环境也不影响其性能。
阿里巴巴已注册成立小蛮驴智能科技公司,推进机器人的研发和量产落地。未来,小蛮驴机器人将率先在菜鸟驿站大规模投用。
“大白”
京东无人配送车
还记得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那个坚强行走在武汉街头的超级“暖男”吗?
京东于2016年研发出第一台无人机原型开始,也是很早就有开始投入使用。去年底,其无人配送车已经迭代到了4.0,并据称在物流领域首次实现了真正的L4级自动驾驶。
疫情期间,“大白”在武汉提供配送服务的107天里,跑过了总里程超过6800公里的街道,运送包裹约1.3万件。光荣完成“逆行者”使命、温暖了众多武汉用户和一线医护人员的“大白”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随后,由京东物流研发、京东物流与厦门金龙合作生产就全新无人配送车签署技术全面合作协议,共同打造面向低速场景下非载人自动驾驶产品,并在自动驾驶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
无人配送大规模化商用,
离我们越来越近
1.电商快递持续激增,依赖无人配送实现降本增效。
据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快递业务收入为7498亿元,快递量达635.2亿件,同比增长25.3%,人均使用快递约45件左右,预计2020年快递量将超700亿件。电商件占快递总量逾七成,预计2020年甚至达到八成。
2.及时配送呼唤无人配送好帮手。
自2013年起中国即时物流订单量从2013年的9.5亿单,截至2019年全年达184.9亿单,日平均订单量达0.50亿单(假设全年无休) ;预计2020年即时配送订单量将达到243亿,增速为31.8%。
不得不承认,无人配送前景广阔,呼之欲出,当务之急是如何走好“最后一公里”。攻克技术难关,提升市场化实力,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才能真正吹响无人配送的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