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勾画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和实现美丽中国的战略路径,明确了实现美丽中国时间表:到2035年,我国生态环境要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2050年生态文明得到全面提升。
(图片转载自中证网)
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十九大报告部署了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和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四大任务。
具体来讲,我们将在几个重点领域开展研究,开展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战略和目标指标研究,争取尽快拿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基本实现’的详细目标指标方案。
同时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四大任务,重点开展国家绿色发展及其实施路径、环境质量改善路线图、生态保护修复路线图,还有实施乡村振兴的农村环境保护路线图,以及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的研究,中国绿色转型将沿着两个方向展开。
首先是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即用更绿色的方式进行生产。将目前可以市场化的大量成熟绿色技术充分应用,就会产生大量的投资需求;其次是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即生产和消费更绿色的内容。这些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基于良好生态环境资产的新兴绿色供给和需求,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未来5年将探索建立生态管理新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绿色GDP考核,生态保护如何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如何建立生态资产的价值补偿制度,排污权交易和碳减排交易的形成,生产者责任制度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贯通,以及自然资源的资产化。
2018年布局三条主线
多位市场人士认为,2018年一系列环保新政施行,环保行业面临监管常态化、市场规范化、治理深度化的趋势,明年环保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2018年环保行业可以按照烟气超净排放、危废处理、污水深度治理三条主线布局。
一是工业复产改造需求庞大,非电烟气治理崛起在即。采暖季过后,京津冀限产停产的工业企业即将复产。同时非电行业特别排放限值标准大幅降低,钢铁行业降幅最大。钢铁、平板玻璃、陶瓷、砖瓦四个行业特别排放限值提标投资市场空间近1000亿元。
二是危废供需缺口大,且今年进入规范渠道处置量剧增,无害化、水泥窑协同处置占比提升。危废实际产生量1亿吨/年,虽然2016年综合利用处置率为83%,但由于资质错配等导致危废企业资质的有效利用率仅为25%,危废实际经营仅1629万吨。在技术层面无害化占比提升、引入水泥窑协同补充,同时市场层面并购催化有效利用率提升背景之下,未来危废产业市场空间广阔。
三是污水深度治理方面,河道治理市场空间上万亿元,海绵城市2万亿元空间。流域治理是“十三五”水务规划投资的重点。根据《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年)》,中央流域治理项目储备库将被建立,投资约7000亿元,其中长江流域投资额最大,主要投入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另外,雄安新区白洋淀治理带动京津冀水环境生态建设,白洋淀流域治理市场空间将达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