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仿佛曾慢慢沉寂凋敝……而近几年来,长期失语的乡村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成为一片被开发的新热土。
作为一种非标准住宿业态,乡村民宿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在设计、装修上注重个性,在服务、体验上强调人情味,让游客更容易感受到温馨、舒适与放松。
如今,一些遗留的村落也在旧房改造中寻找契机。
1.西窑洞里
河北张家口
「空心村」是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原住民搬迁到了新农村住宅区,剩下破旧的宅基地,河北张家口西窑头就是其中之一。
以农村与城市人际网络的本质差别为设计理念,十二位设计师打造了新型民宿「西窑洞里」。
通过把“熟人社会”洞穴的居住形式并置于现代“陌人社会”的生活模式,实现一个公共与私密并存的社区群体。
在新建窑洞的处理手法上,取道于分散的量体、双曲线有机形体、门窗框尺寸比例和当地的材料与建造方式,使建筑群可兼容于场地以及其他作品之间。
村民与游人可自由穿行于窑洞之间或木栈道之上,并通过窑洞、窗洞、柱子、木桥等组成的边框,将人造或自然景观框入其中。
“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服”。窑洞里的天窗及七米层高让客人可体验到农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以及提升对太阳轨迹的敏感度。
建筑立面凸出的砖块是局部建筑过程之载体,曾为竹棚作临时结构支撑点以供砖匠完成平均高7米的双层砖墙。
他们与连廊木结构的能见度取决于太阳强度及角度和云层密度,于建筑双曲面映出瞬息的时空关系。
考虑到建筑群日后的发展方向,聚落的体量分散手法可增加对未来不同功能的包容性,窑洞与窑洞之间和木栈道可供雕塑或其他装置艺术品作展览空间,亦使得乡村的空间体验能够于体量间得以延续。
2.海草湾
山东荣成市范家村
随着沿海岸线整体景区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传统海草房古民居村落逐渐被拆除,范家村周围的肌理逐渐被破坏。
海草房古民居是胶东地区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冬天保暖避寒,夏天避雨防晒,工匠以厚石砌墙,用海草晒干后作为材料苫盖屋顶。
如何保留原有真实性、加入新的结构,充分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材料并使其融为一体是「荣成·海草湾」改造的重点。
整体建造策略上回归建造的本质,老房子为海草顶,以修复为主;新建建筑为平屋面,突出纯粹的砌筑体量特征。
海草房建造过程中请来当地熟悉工艺的老师傅指导施工,按照准备工作、做檐头、苫屋坡、封顶、洒水、平实五个步骤,原汁原味体现地域特色。
新建的部分为了保持院落的完整性,增加了石砌的院墙。景观元素局部采用锈钢板及深灰色不锈钢板,以工业感衬托手工感。石墙材料为当地产的石岛红,有平缝和乱缝两种类型。
餐厅书吧和茶室作为民宿内部的开放空间,建在原有院落的单元基底上,采用与原有院落相似的构成关系,三面围合,西侧向民宿入口空间开放。
设计师将原有院子的通路划入庭院本身,作为入户前的景观通路,流线上经过景观通路先进入南侧的公共空间,经由公共空间进入内院再到达房间内。
3.木屋酒店
贵州团结村
「木屋酒店」位于深度贫困村——团结村。相对其他拥有较多文化遗产的乡村建筑,团结村并没有典型的传统建筑形式,但山、河、苍翠的景观及纯净无污染的农田是它最大的资本。
酒店所处地形陡峭而复杂,间错着布满原始岩层。在没有正确地形图纸的情况下,“找到适合的位置”意味着反覆的现场勘查。
在一趟又一趟的山区践行中,设计师慎重考虑每一栋木屋的观景效果、阳台私密性、流线合理性,避开施工难度过高的岩石区,谨慎地决定木屋组群的定位、朝向及流线。
木屋酒店由十栋40平米左右的独栋木屋组成,坐落于陡峭的岩山上,木屋选取了三种简单的基本几何形态。
木屋酒店主体采用木结构,以挑高的钢结构平台作为基座,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尽量不破坏原有的岩石地貌,使建筑及流线与原生态岩石群形成互动。
外墙的淬火木以现场制作的方式完成,减少运输成本,并采用简易的工法达到设计效果。
为了降低木屋酒店在环境中的存在感,复杂或夸张的建筑形式被排除。
每栋建筑作为独立客房,在保证室内舒适度的基础上将体量最小化,不过度消耗景观场地的空间。
浴室内的视野及流线也经过充分的考量,各自望向巍然大山不受打扰,赋予客人简单的空间和丰富的感受。内凹的阳台,也为室内营造了独揽山景的私密感。
4.清溪行馆
安徽石关乡马畈村
正如柯布西耶中所言,“乡下住宅是小规模的古老世界的表现。”
在「清溪行馆」这个小建筑群中,建筑师试图保留皖西大屋有序而不失自由的形制,小巧而紧致有力的布局。
基地处于乡村道路的尽端,却是山区景观的起始。竹林,台地,尺度,标高,介质,甚至某种来自历史的想象,都为设计埋下了碎片化的线索。
十字形的院落规划遵循了皖西大屋纵横交错的干支式布局,以山为屏,以水为邻,向纵横两条轴线扩展。
居住院落是核心。错落的平台叠起层层院落,穿行路线婉转曲折。院墙的设计源于民居中的马头墙,保留了基地原有的时代感,怀旧感,和村子的城镇特征。
得益于地区较高的海拔,建筑空间的错落与设计合理的天井,建筑内形成了稳定的微气候,以自然通风形成空气对流,自然植物遮蔽直射的阳光。
设计将「灶君」请到了中心——厅堂。物质空间,装饰元素,日用器物,神秘古老的信仰,共同组成了以「家火」为核心的完整系统。
石墙,耐候钢,水泥花砖,水,土,砂石……材料的丰富质感,共同组成了记忆中的「故园烟草色」,唤起复杂的情绪,放大了瞬间的感官体验。
「久居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乡村民宿的发展,满足了现代人远离喧嚣、亲近自然、寻味乡愁的追求,也撬动乡村旅游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