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船艇休闲旅游在线

家门口的好去处+旅游

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 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 2022-03-17 10:20:20
分享至:

家门口的好去处+旅游

家门口的好去处+旅游

当长途旅行被按下了暂停键,探索家附近的新去处也成为了旅行的一种方式。“微旅行“,这种休闲方式成为了都市游客的新选择。因近距离、短行程、高频率、慢休闲、决策快等特点,在城市中的“微旅行”给本地居民带来了生活的新鲜感,也给外地游客带来了著名景点之外不一样的选择。

家门口的好去处+旅游

上海“都市微旅行”的各种可能性 | 图源:乐游上海公众号

相比“目的地驱动型”,由“玩法”驱动的微旅行更注重旅行过程中本地化深度游的高品质玩法及体验。国内多家旅游企业已推出了诸如“48小时”“City walk”“周末请上车”等微旅行线路。
但这样的旅行方式,显然不适合“组团目的地游”这种形式,而是更加依赖因“兴趣驱动”而抱团的组织。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兴趣爱好或者研学目的所驱动的俱乐部、研学组织,能够面向目标游客,研发出更为小众、但更为精准和有趣的线路。
与此同时,如何有效地把城市资源转化成文旅资源,让城市处处是景、时时宜游、行行可看、主客共享,是旅游开发者和管理者需要思考的。

2021年底,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立足上海都市型全域旅游的特质,发布了100个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和100家“上海演艺新空间”,启发更多人来探索上海这座城市,发现不一样的风景。在此之前,“建筑可阅读”的活动从2020年起开始在全上海展开,目前上海已经有2000多处建筑,等待人们线上线下去阅读。、

家门口的好去处+旅游

上海“家门口的好去处” | 图源:乐游上海公众号

2021年底,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立足上海都市型全域旅游的特质,发布了100个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和100家“上海演艺新空间”,启发更多人来探索上海这座城市,发现不一样的风景。在此之前,“建筑可阅读”的活动从2020年起开始在全上海展开,目前上海已经有2000多处建筑,等待人们线上线下去阅读。

家门口的好去处+旅游

城市微旅行打卡活动 | 图源:上海文旅智宣微信公众号


都市微旅行,从“家门口的好去处”开始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在全国率先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在市民15分钟步行范围内,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生活圈。
“家门口的好去处”聚焦“15分钟生活圈”,囊括生活社区、特色街区、新型商区、创意园区、工业厂区、便民服务、人文体验、生态绿地等类型,通过概念演绎、沉浸式场景体验展现了对“15分钟生活圈”的探索与实践。

家门口的好去处+旅游

徐汇田林地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图源:上海徐汇公众号

 在循序渐进的城市微更新中,这些“千颜千面”的海派文旅新空间,体现了街区营造专业性、城市设计审美性、社区发展自治性;鼓励多元力量参与,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休闲品质和服务能级;提供跨界共享、融合复合的新型文化旅游产品和公共服务空间。

接下来小编以三条“微旅行”线路为例,看TA们是如何将珍珠一般散落在15分钟生活圈内的各个海派新空间紧密联系起来的。市民游客能从微旅行中,体会城市发展的多样性和特色性,并与城市共同成长。

01

绿意动人 共享滨水旖旎风光最美河畔会客厅

微旅行线路推荐:中国证券博物馆→上海大厦→外白渡桥→黄浦公园→苏州河黄浦段最美花园→苏州河樱花谷驿站→上海邮政博物馆→河滨大楼

线路解读:让北外滩独有的历史文化记忆与时光一同沉淀,用脚步丈量上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独一无二的“共享街道”赶走了局促,这里将成为“可进入、可阅读、可体验的滨河驿站”。

家门口的好去处+旅游

图源:上海虹口公众号,上海邮政博物馆,上海证券博物馆官网

位于虹口区苏州河口、外白渡桥边的最美河畔会客厅,依托沿线上海大厦、邮政大楼、外白渡桥等优秀历史建筑为载体,以步道为串联突出“共享、通达、活力、融合”四个要素。
既有新建观景平台,也有全线实现无障碍通行的滨河步道,可让市民畅通无阻地沿河漫步,饱览陆家嘴天际线及外滩沿岸旖旎风光。

最美河畔会客厅的打造中,绿化是重中之重。“蓝梦”“时光”“信使”“星空”四个各具特色的主题花园,200多种花卉植物,沿线共2880㎡的绿化总面积,将地块打造成“有意境、易亲近、可停留的客厅花园”,形成宜人的滨水游憩景观步道。

家门口的好去处+旅游

河滨绿化 | 图源:虹口绿容公众号

在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贯通提升过程中,北苏州路沿线做到了因地制宜,在保护滨水历史文化风貌、延续城市文脉的同时,通过绿化更新、功能重塑引导区域功能错位,并按照共享街区理念,不断整合商业、旅游资源,满足市民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02 

聚焦创意与经典的魅力之旅

上生·新所

微旅行线路推荐:“新·境”文化展示廊→华山绿地→上海民族乐团→幸福里→上海戏剧博物馆→上生·新所
线路解读:无论是利用闲置空间打造,结合绿化与装置艺术的路边小品,还是根据周边居民实际需求做了功能提升的“城市绿肺”,又或是从破旧厂房、历史建筑改造而成的新概念园区,多层次的丰富业态,让主宾身份互换,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

家门口的好去处+旅游

图源:上海发布、上生新所、人文新华公众号

在这条线路里,上生·新所无疑是最“网红”的打卡地。这里曾是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简称上生所)办公用地,位于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有孙科别墅、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海军俱乐部及附属泳池等3处历史建筑以及11栋工业改造建筑。2016年经重新规划后,以尊重历史文脉、延续城市脉络、新老建筑对话、多样共享共生为理念,陆续植入了新文化、新媒体等业态,同时引入餐饮、文创艺术、娱乐健身等生活配套设施,成为沪上时尚文化新地标、热门网红打卡地、“家门口的好去处”。

对于类似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这样的历史建筑,上生·新所进行活化设计,遵循真实性、最小干预和可识别性等原则进行修复,使之恢复历史风貌和特征。对于非保护类既有建筑,则营造出和而不同的全新空间感受。

家门口的好去处+旅游

上生·新所今昔对比图 | 图源:上生·新所微信公众号

一直行进在文化创意与时尚前沿的上生·新所,于2021年4月咖啡文化周期间,还推出上海首个咖啡戏剧节,在园区内各商户上演。同时也一直在尝试音乐会、剧本杀、漫才、AR探秘、快闪店等年轻人喜爱的不同风格艺术形式,探讨人文、历史、建筑、文学、美食、研学等主题,并以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出圈”。

家门口的好去处+旅游

举办各种文化活动 | 图源:上生·新所微信公众号

作为独特的“艺术容器”,上生·新所这座7×24的活力社区,用艺术点亮街区,让艺术触手可得。

03

适合所有人群的康体之旅康健社区体育公园

微旅行线路推荐:康五市集→浦北路988号康乐汇长者运动之家→桂林西街168号康健社区体育场→徐汇中环绿廊
线路解读:传统菜场升级迭代成为当下流行的“市集”,既照顾了原住居民购物需求,也吸引了更多年轻客群。运动早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拥有专业器材、专业指导者,能充分照顾老中青幼几代人需求的体育场才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砝码。

家门口的好去处+旅游

康健街道的各种健身和生活保障设施

康健街道老年人占总人口的44.6%,残障人士1960人。如何让全社区居民投入全民健身,又如何不落下任何一个人?多年来,康健街道努力织密一张公共体育设施脉动网络,以社区体育公园为“心脏”、中环绿廊桂江路樱花大道为“主动脉”,以及由232个健身苑点、步道、球场为“毛细血管”组成。

其中,占地1.3万㎡的康健体育公园,均衡分布有足、篮球场、健身步道、羽毛球馆、儿童游乐区、市民健身中心、乐活空间、康健苑等能满足不同年龄群体差异化的健身设施,适合老年人体医融合、残障人士运动康复、儿童玩耍、中青年锻炼塑形。

家门口的好去处+旅游

街道健身中心和社区体育公园 | 图源:乐美康健公众号

针对老龄及残障群体,拥有适老运动健康设备的乐活空间除开设适老团操课程,也经常举办专家讲座,还有健身指导员的悉心指导。康健苑配备专业运动康复设备及指导人员,为失能人士增添暖意。

家门口的好去处+旅游

康乐汇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图源:乐美康健微信公众号

同时,街道不断推进智能化创新,实现“互动式”体验,引入“互联网+”智慧健身房、全息沉浸式运动教室等。康健体育公园日均服务居民约3000人次,并于去年入选“家门口的好去处”。并与周边的康五市集、中环绿廊共同构成了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有哪些类“家门口的好去处”

· “生活社区”共有15家,涵盖福艺坊、西成里、嘉澜庭、创智农园、泰晤士小镇等,以丰富社区居民文化、体育、便民、托老生活为目的,兼具亲近自然的休闲需求。

·  “特色街区”共有8家,涵盖“网红”武康大楼源点广场、三林塘老街、南翔老街、大仓桥片区等。以海派新艺术+老民俗的趣味体验为吸引点,市民游客可体验文化空间、文化项目、文化活动的有机交融汇合。

· “新型商区”共有5家,涵盖长风大悦城高登公园、上海阿拉城、井亭天地首尔夜市、BFC外滩金融中心等。丰富业态打造了综合性潮流商业空间,整合办公、零售、餐饮、健康、艺术、旅游、科普、社交等资源,让顾客消费时还能充分体验到本土文化的归属感、异国情调的新鲜感和生态交互的自然感。

· “创意园区”共有13家,涵盖同乐坊、智慧湾、中成智谷、G60科创云廊、云间粮仓文创园等。曾经的工业老建筑摇身一变,变身为集文化、创意、设计和休闲为一体的,充满活力的“都市桃花源”。新型科创建筑则融入自然、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以互联网思维构建集科技、商务、交易、文化和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活办公综合区。

· “工业厂区”共有5家,涵盖皂梦空间、绿之丘等,以新业态、新服务焕新成新景点、新热点。集生产、科普、教研、艺术、体育、休闲、文化为一体,带来喧嚣城市生活中的独特工业体验。

· “便民服务”共有19家,涵盖沪东“来客厅”、徐家汇T站、中环篮球公园以及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集文化娱乐、健身休闲、教育培训、展览展示、网络信息、学生社区实践和区域化党建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综合性公共文化平台。

· “人文体验”共有22家,涵盖北站文化客厅、苏州河书房、思南书局·诗歌店、水岸汇等公益性质的艺术中心、美术馆、图书馆、村史馆等,展示了各种类型的文化形态与居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以文艺演出、阅读分享、展览展示、文化培训为主要功能。

· “生态绿地”共有13家,涵盖安亭农业生态园、青溪园、桃浦中央绿地、西岸氧吧等。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历史建筑、休闲设施有机结合,市民带来更多户外活动空间。


上述“好去处”和已有的历史风貌街区、特色休闲街区、特色旅游村、郊野公园互为补充,成为上海作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载体。某些旅游企业还推出“游老城厢”“大美嘉定”“徐汇全新一日游”“三味舒屋”“静雅里的人间烟火”等城市微旅行线路,将这些好去处串点成线。

“本地人游本地”的微旅行线路,与上海“微更新、微设计、微治理”后所推出的“主客共享”公共空间产生了微妙重叠,让城市更有魅力。“主客共享”的城市,让本地居民不再是本地旅游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家门口的好去处+旅游

家门口的好去处+旅游

家门口的好去处+旅游

家门口的好去处+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