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资讯 关键字: 团餐 时间:2020-03-04 13:55 来源:团餐谋 作者:微雨
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种地獭,它们不似狮子、鬣狗、猎豹等动物,攻击性强、招式变化多端。地獭防御性极强,很少会主动出击,有时潜伏着数天不饮不食。直到时机合适,这才突然闪电般张开大嘴,一口吃掉猎物。
当草原地獭扑向团餐呢?疫情或许是这个“时机”。
之前总说,团餐的入局门槛很高,但疫情给出了更多的场景选择,更丰富的人员需求,更多样的市场环境,团餐在这个时期,似乎被更多“地獭”盯上了:
社会餐饮纷纷开始瞄准企业就餐场景,推出团餐业务。老乡鸡、眉州东坡、嘉和一品等知名餐饮品牌均已推出企业团餐业务。
美团点评和阿里本地生活也联合政府、协会等机构,对接地方政府、工业园区等机构,在全国推出企业团餐服务,解决各省市复工单位的用餐需求。
以熊猫星厨、美餐、考拉团餐、趣团餐、芒果青年等O2O平台为代表的团餐也在疫情期间强化自己的新主张。
甚至,有业内透露,有做厨房设备的平台也想借此机会杀入团餐。
……
01
自救还是战略?
在以社会餐饮为主体的这波团餐尝试,目前来看,更像是困局下的尝新。
中国烹饪协会刚刚发布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餐饮业影响报告》显示,相较于去年春节,78%的餐饮企业营收损失达100%以上;9%的企业营收损失达到九成以上;7%的企业营收损失在七成到九成之间;营收损失在七成以下的仅为5%。
而团餐正在成为餐企自救的重要举措,而发力点,主要集中在运营端的业务探索。
以作为中式快餐中的品类第一的老乡鸡为例,据创始人束从轩透露,保守估计老乡鸡疫情期间会损失5个亿。
老乡鸡选择以团餐业务作为重要自救举措。束从轩表示,通过联合饿了么发力团餐业务之后,老乡鸡重组原有产品,专打企业复工后员工“吃饭难”的痛点。
“2月10日企业复工首日,上海8家正在营业的门店单日团餐总收入超过1万元,开了个好头。”
上海的新雅粤菜馆也在主动发力团餐业务,其负责人坦言,以前生意好的时候,后厨无暇他顾,从未考虑过接外卖订单,但现在形势紧迫,餐饮单位也要积极迎合新兴的消费需求。
焦耳外卖这一早期互联网外卖品牌也在尝试团餐业务。其推出三种规格的套餐外卖,主打“企业团餐送”,提出单独制作,降低风险的主张。其负责人夏鑫表示,目前已覆盖近1000人的工作餐,40余家企业的用餐需求,后续可能会把团餐业务当做主营点。
团团调查发现,发力团餐的餐饮品牌数量正在不断增加。近日,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市有1387家餐饮门店可提供工作餐,包含眉州东坡、嘉和一品、宏状元、霸蛮、东来顺等。
除了发力外卖这一场景,团餐净菜配送也是各大势力发力的点。
某020平台的服务提出,下班后职工自提菜品回家,避免疫情期间去菜市场超市的风险。
这一“单位带菜”解决方案,采用“基地到货”模式,以单位为订单核心,通过020平台+专职配菜团队的方式,为上班一族提供平价优质的生鲜农产品、免洗净菜及生活用品。方案通过集采模式降低买菜成本,实现一站式产品配套。
而主营产品线除了新鲜蔬菜,还会有免洗净菜和平价套菜,选择空间和性价比也很高。
目前看来,协会、政府等对于上述团餐经营的态度正逐步从中性变为鼓励,随着由于疫情逐步被控制,恢复生产将成为新的前进方向。
比如,上海餐饮协会联合美团,声明将在疫情期间提供餐饮外卖供餐服务,主要针对的是团单。而多地商务局和市监局也发布了《首批参与供配餐企业名录》,配送方式以集中自提、配送为主,不提供到店用餐。
团团针对上述疫情期间涉足团餐业务的餐饮企业,也做了一场调查。
其中,70%的品牌表示,目前只是针对疫情期间产能过剩和营业压力开展这部分业务,随着后期社会订单回暖,基于后厨生产力,还会把重心放在堂食经营上,外卖这块只是补充。
30%的品牌则认为,基于标准化的赋能,企业用餐需求完全可以覆盖,其中,多个互联网外卖品牌直言,在写字楼办公区的密集网点建设,将会提升日程。
02
门槛降低还是提高?
万亿蓝海诱惑,令天下英雄垂涎若渴。事实上,过去团餐靠专业性来打市场,现在要面临本地化企业加入,竞争加剧的局面。
而疫情,似乎提供了一把跨界挖蛋糕的“刀叉”。
那么,团餐的门槛真的降低了吗?
有业内人士指出,若入门级玩家一时冲动盲目打开团餐的游戏副本,极大可能是摔得粉身碎骨。
在团餐谋举办的“直面疫情,团餐行业的‘危’与‘机’”线上主题沙龙论坛上,嘉宾们也提到了这一话题。
“事实上,团餐行业并不好做,企业能达到1个亿、2个亿的营业额,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德保总经理黄雷直言,“而疫情过去后,诸如团餐外卖这样的消费需求能否留存,还待观察。”
新又好董事长柯荣峰认为,疫情后肯定有新势力会进入团餐,但相信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实力抢占市场的第三方势力。团餐企业认真做,做精做深,竞争力会更强。
团餐利润率低,管理模式、客户群体以及每个行业客户对团餐的需求,在环境、餐标等方面都与社餐有很大区别。社会餐饮若盲目进入,可能会惨败。
在松乔餐饮董事长窦大海看来,裹挟着资金、资源或信息化技术研发能力的外来新势力,尽管现在很多东西还不成熟,但带来的“危机是一定存在的”。
就像碧桂园烹饪机器人的非接触式生产,可能和当年的“大哥大”一样,是一个时代到来的开始。
近年来,团餐行业的新兴商业模式也多出于运营端。同样,这次社会餐饮进军团餐也可以视为运营端的变革。
“从平台经济的角度出发,大型企业在纵向上的深入是强势的,一旦进入团餐,冲击是颠覆式的。”万喜集团联合创始人李洋指出,而纵向产业链的开发,包括产品研发、品牌、采购、安全监察、员工技能、仓储物流、信息化及金融等前后端服务的标准化。
他举了一个例子:着力于上游供应链的“净菜项目”就是很好的范式。通常采用餐馆配送(2B)+ 线下生鲜站自提(2C)的复合模式。农场直送,一方面可保持新鲜、提升效率,另外也有助于环保,减少城市垃圾。在未来,这样打通产业链各环节的平台型团餐企业将会越来越吃香。
所以,他认为,疫情降低了入门门槛,却同时提高了运营门槛。对于业务的细化下垂,对资源的重新整合,都是给大家出的新的问题。
03
所谓“新”是对传统的迭代
一位资深财经专家曾说过一句话,发生于疫情期间的关于吃的事实,也在重新塑造餐饮市场的新格局。因为在外卖、堂食、在家做饭和吃方便食品这些关于吃的场景里,一个场景的增加,就意味着其他场景的减少。
这是一种博弈。
黄雷认为,未来几年团餐业 “洗牌”洗成什么程度,要看传统团餐企业和外来新势力的博弈:
一看传统企业能不能抵抗侵略。
二看外来物种对团餐业到底有多少认知,能在行业生存多长时间。
团团认为,这个新势力的“新”,不一定是外来物种,也可能是内部重塑。
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基因、核心竞争力,一定要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发力。精准把握自身在产业链上最擅长的点,把它做成在业态里面最好的。
而且,这个“新”还应该是意识上的创新。
关注各大团餐企业,会发现,在疫情期间,大家把关注点还是只放在拓宽盈利渠道这一目的。
更重要的应该是,将触角伸到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了解更新的变化趋势,大家现在更接受的形式,及时做出口味或服务调整。
举个例子,疫情过后,用户通过线上采购食材的行为习惯可能会留存。它的长期影响是,倒逼线下食堂的场景服务进一步线上化,也考验全品类供应链能力,竞争和淘汰也会因此大幅加剧,与此同时,它倒逼用户成熟,变得更加挑剔,品牌化集中度大幅提高。
有人可能会说,疫情过后,可能大部分 App 和渠道都会被用户放弃,但留在用户心智里的,一定是能提供相对最全(除了蔬菜也能买其他生活用品)、性价比最高、最便利(线上线下甚至办公室等场景也可以)的一两个产品和渠道。
这就是用户品牌化的过程,即用户形成自己的品牌鉴别能力,并愿意对自己认定的品牌忠诚。
所以新势力,一定会战胜传统。
毕竟,绩优生总能在考试结束后得到令人满意的收获。
热门关键词
热销产品
热门厂商